源解视留资表
源倾听留资表
邮件订阅

我们默认为您开具电子发票(普通发票),请您准确提供以下信息:

发票信息表单
源情报留资表

成为港漂:内地人才有多少种途径获得香港居留权?

六月的脚步渐近,香港各高校的学位课程陆续进入尾声,又一批内地学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香港发展,还是离开?与此同时,内地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不少学子也在考虑是否要把握香港高校的升学机会。

近年来,“港漂”成为热议话题。特别是在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后,越来越多内地专业人士选择来港发展。他们通过求学、工作或投资等途径扎根香港,逐渐融入这座国际都会的肌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新移民群体——新港人。

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在香港求学、工作已近三年。这些年来,我见证着新港人群体的壮大:午休时分街头此起彼伏的普通话交谈;小红书上日益增多的香港生活分享;朋友聚会时不时讨论起的“七年永居”话题……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着一个群体的成长。

本期我搜集了以下信源,带您走进“新港人”这个群体:

内地人才有多少种途径获得香港居留权

  • 常见的内地人才获得香港居留权的途径
  • 不同签证类型的统计数字

“港漂”面貌

  • 内地来港移民分析:疫情下的变化
  • 高才通面貌

“港漂”困境

  • 港漂和北漂生存困境的对比研究
  • 在香港买房和租房需要多少钱
  • 香港生活成本指数

 

内地人才有多少种途径获得香港居留权?

1. 常见的内地人才获得香港居留权的途径

信源: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

word image 3968 1
官网截图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内地人才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取得香港居留权:

  •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针对高收入人士(年收入超过250万港币)或本科为全球百强大学毕业生;
  •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通):无需提前获得雇主聘用,但需通过综合计分制或成就计分制评估;
  • 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适用于在香港或大湾区合作院校毕业的内地学生;
  •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通):适用于具备香港所需技能的内地专业人士,需先获得香港公司聘用;
  • 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适用于科技人才,但需要公司为香港科技公司或从事研发的机构。

除此之外,上图中的“一般就业政策”主要面向海外人士,不适用于中国内地居民。“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主要针对已经移居海外的中国及香港永久居民子女。“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将从2026年起试行两年,旨在吸引职专非本地生在毕业后留港投身本地相关技术行业。

word image 3968 2
香港人才清单页面截屏

下框“相关信源”里的“人才清单”,列举了优才计划和专才计划需要的人才类型。该清单于今年3月更新,更新后包括9个行业领域下的60个专业,如:金融服务(会计业专才、伊斯兰金融专才及资深大宗商品交易专才)、创新科技(资深系统架构师及专利专业人员)、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法律知识工程师)及航空及航运(验船师、绿色航运专业人士及飞机维修工程师)。


信源链接:https://www.immd.gov.hk/hkt/services/index.html#tab_b_1

相关信源:

 

2. 不同签证类型的统计数字

信源: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

word image 3968 3
来港签证数据页面

我根据入境事务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整理出了2024年、2025年一季度内地人才通过上述五种渠道获批香港签证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表格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不同类型签证内地获批人数

数据显示,获批高才通计划的人数显著高于其他签证类型,而科技人才计划由于专业门槛较高,获批数量明显少于其他类别。整体而言,人才引进类签证获批量大致呈现“高才通>专才通>IANG签>优才通>科技人才”的特征。


信源链接:https://www.immd.gov.hk/hks/facts/visa-control.html

“港漂”面貌

 

1. 内地来港移民分析:疫情下的变化

信源:香港浸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word image 3968 5
论文封面截屏

2025年3月20日,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联合发布了研究报告《内地来港移民分析:疫情以来的变化》,来了解新冠疫情对内地来港移民的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了香港社区组织协会3,236名属于工作年龄人口的内地移民会员在2019至2024年的收入和就业情况。

研究发现,在2019年的内地移民基层就业人口中,65%的人2024年收入仍低于疫情前水平,这其中还有21%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显示出疫情冲击的长期性。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失业群体中超过半数的人至2024年仍未找到工作;仅15%再就业者的收入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这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磁滞性失业”(经济衰退带来的失业演变成长期的失业状态)现象。

研究同时观察到,随着居港年限增长,移民的劳动参与率、收入水平与本地居民的差距逐步缩小,表明时间因素在促进社会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另外,移民背景正日趋多元化,传统单程证移民(注销了内地户口的人)多从事传统行业,而非单程证移民(持往来港澳通行证)则更多进入金融、保险等专业服务领域。

信源链接:

 

相关信源:

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20112/att/B11201122021XXXXB0100.pdf

 

3. 高才通面貌

信源:香港开放数据平台、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

word image 3968 6
数据平台截屏

作为香港人才引进政策获批人数最多的签证类别,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A类申请要求申请人在递交申请前一年的年收入达到250万港元或以上。尽管这一门槛较高,但仍吸引了大量申请者。

香港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高才通计划共批准39,010宗来自内地人才的申请,占总获批量95%,充分体现了该计划对内地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word image 3968 7
高才通各国申请获批人数

从收入情况来看,获批申请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2024年数据显示,年收入在250万至300万港元区间的申请人有5,065人,而年收入超过1,000万港元的高净值人士也达到1,296人。

word image 3968 8
高才通申请前一年收入(港元)

香港政府2024年3月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高才通计划预计每年可为香港带来约340亿港元的直接经济贡献,这一数字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1.2%。除了经济贡献外,高才通计划人才及其配偶普遍较为年轻,超过一半的人年龄为40岁以下。


信源链接:https://data.gov.hk/sc-data/dataset/hk-immd-set7-statistics-applications-approved-income-in-the-preceding-year-ttps

相关信源

港漂困境

1. 港漂和北漂的困境研究

信源:《心理学》杂志,香港恒生大学学者

word image 3968 9
论文摘要页面截屏

香港恒生大学学者于2024年5月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跨境群体文化适应的实证研究,重点关注“港漂”(在香港发展的内地人士)和“北漂”(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港人)两大群体的文化适应过程及压力应对机制。研究团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历时两年半(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集数据,最终获取有效样本494份(港漂249人,北漂245人)。

研究发现,两大群体在压力源方面呈现显著差异:港漂群体主要面临社交网络重构、隐性社会排斥及语言沟通障碍等跨文化适应压力;而北漂群体的压力则集中体现在职场竞争和学业要求等专业发展领域。

港漂压力来源主要是粤语的使用(45%),社交圈的缩小(38.8%),以及感受到歧视(31.4%)。

word image 3968 10
“港漂”压力来源

而对于北漂来说,更多的困难来自于学业或者工作压力(35.7%),社交圈的缩小(8.6%)以及缺乏归属感(8.6%)。和港漂相比,北漂的语言压力仅为2.9%。

图形用户界面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北漂”压力来源

在文化适应策略方面,研究揭示出有趣的对比现象:虽然两个群体都表现出融入当地社会的意愿,但港漂更倾向于采用“文化保持”策略,在维持原有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调整;北漂则更倾向于“文化适应”策略,主动采纳当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在具体适应维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港漂在制度性适应(如住房选择、法规遵守)和人际网络构建方面更具优势;而北漂在语言习得、礼仪掌握等文化符号层面的适应更为出色。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港漂群体面临更大的初期适应压力,但其在心理适应维度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具体表现为:更显著的个人能力提升、更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及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


信源链接: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33588

2. 在香港买房和租房需要多少钱

信源:Numbeo

Screenshot 2025 05 25 at 3.14.35 PM
香港房地产相关数据

Numbeo是全球最大的众包生活成本数据库平台,创立于2009年,通过收集全球用户提交的实时数据,提供覆盖全球5,000多个城市的详细生活成本、房价、医疗质量等600多项指标。其特色在于采用众包+官方数据的双重验证机制,数据精确到社区级别,并动态更新。该平台每月处理约5万条用户提交信息,为跨国公司、外派员工、移民申请者等提供参考。

Numebo发布的香港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在房价方面,市中心区域的公寓平均购买价格达到每平方米203,647港币。而非市中心区域的价格相对较低,平均为每平方米125,000港币。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房价收入比高达28.62倍,意味着中位数收入的居民需要近29年的全部收入才能购买一套约90平米的住房,月供支出占收入比例达到48%,反映出香港居民的购房压力较大。

在租赁市场方面,数据显示市中心一居室公寓的月租金中位数为16,973港币;同类型公寓在非市中心区域的租金中位数则为12,328港币。对于三居室公寓,市中心月租金中位数为36,251港币,非市中心为24,444港币。从投资回报来看,市中心房产的毛租金收益率仅为1.97%,表明香港房产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

与这些高昂的居住成本形成对比的是,香港居民的平均税后月收入为28,703港币。这些数据综合反映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征:极高的房价水平、显著的区位差异、较大的购房压力以及相对较低的租金回报率。


信源链接:https://www.numbeo.com/property-investment/country_result.jsp?country=Hong+Kong+%28China%29

3. 香港生活成本指数

信源:Numbeo

word image 3968 13
全球重点城市生活成本指数排名

截至作者发稿时,Numbeo发布的全球生活成本指数(以纽约为基准100分)排名显示,香港的综合生活成本指数为73.2(指相当于纽约生活成本的72.8%),在全球排名第28位,远高于内地一线城市北京(36.1)、上海(38.4)和深圳(36.2),但仍低于排名首位的瑞士苏黎世(113.4)。

在具体指标方面,香港的租金指数达到55.3(全球第16位),显着高于北京(22)、上海(24.2)和深圳(17.6);生活成本加租金指数为65.6(全球第19位),同样大幅领先内地主要城市。


信源链接:https://www.numbeo.com/cost-of-living/rankings_current.jsp

相关信源